失智長輩皮膚起水泡?可能是免疫系統在作怪
最近台中醫院接診一位92歲李阿嬤,家屬發現她從兩個月前開始,大腿內側和胸口冒出會癢的紅疹,原本以為是普通皮膚過敏,沒想到後來竟長出密密麻麻的水泡,有些被抓破還滲出組織液,嚇得趕緊送醫…
類天皰瘡最愛找這6種人
- 60歲以上銀髮族:隨著年紀增長免疫力下降
- 失智症患者:腦部病變影響免疫調節功能
- 中風病史者:神經損傷併發免疫異常
- 帕金森氏症:多巴胺分泌異常連帶影響
- 長期臥床病患:皮膚抵抗力較差
- 服用特定藥物者:如利尿劑、抗生素等
從紅疹到水泡的病程變化
臺中醫院皮膚科吳家華醫師說明,類天皰瘡的發展通常分三階段:
- 初期:皮膚出現像蕁麻疹的紅斑,伴隨灼熱感
- 中期:紅斑處隆起形成黃豆大小水泡,內容物清澈
- 後期:水泡破裂形成糜爛傷口,容易細菌感染
特別要注意的是,有3成患者初期只有紅疹沒有水泡,常被誤認為濕疹而延誤治療。
四大危險部位要每天檢查
- 胯下皺摺處:悶熱潮濕最容易滋生
- 腋下皮膚:常摩擦導致水泡破裂
- 胸口部位:衣物摩擦加重症狀
- 大腿內側:流汗加劇搔癢感
醫師提醒照護者要特別注意這些部位的皮膚變化,幫長輩擦身體時要「眼看手輕摸」,發現異常隆起就要警覺。
治療與日常照護重點
藥物治療:
- 口服類固醇(最常用)
- 免疫抑制劑
- 新型生物製劑(自費項目)
傷口照護:
- 使用無菌紗布覆蓋
- 每天換藥2-3次
- 破皮處塗抹抗生素藥膏
生活注意:
- 剪短指甲避免抓傷
- 穿著100%純棉衣物
- 室溫維持25-26度減少流汗
吳醫師特別強調,類天皰瘡雖然不會傳染,但若超過30%皮膚面積出現水泡,就可能引發敗血症,曾有案例因延誤就醫導致住院治療超過一個月。
確診要做哪些檢查?
- 皮膚切片:取水泡邊緣組織化驗
- 抽血檢測:檢查抗體BASAG2濃度
- 免疫螢光檢查:確認免疫蛋白沉積位置
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,醫師會先進行抽血檢查,但準確率約只有7成,最終還是需要切片才能確診。建議家屬發現異常水泡時,用手機拍照記錄病程變化,能幫助醫師更快判斷。